跳过正文
  1. 博客/
  2. 后端/
  3. 软件/

使用PARA搭建一个有效的笔记系统

·3 分钟· ·
软件 后端 Obsidian
目录
111 -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。

背景
#

之前使用 BlowFish 的 Hugo模板,采用目录树将我这几年的博客总结为几个大类,在之后,我的想法是逐渐补充我的知识库的知识盲点,但是没写几篇之后就因为缺乏动力,而无法坚持

反思
#

之前使用目录树分类方法组织博客,虽然看起来博客比较工整,但是每次下笔之前总是欲言又止,首先先纠结该写的这篇博客应该放到哪个目录下,搜索了一下网上之后,发现已经有人总结的很好了,那我写这个的意义是什么了,后面逐渐了解到了PARA,第二大脑作者Tiago Forte提出的一个理论,帮助你来构建你的笔记系统,简化你的大脑

PARA 是什么
#

其实PARA 是提出一个分类,将你所有的博客分成四个

  • P(项目 Project) 当前专注做的项目,可短时间结束
  • A(领域 Area) 持续做的一个,短时间难以完成,或者需要保持一个目标
  • R (资源 Resource)对未来有用的资源
  • A (归档 Archive)上面三个被归纳总结,不太可能变动的地方

不需要你再去想这个内容到底要放到哪个分类下面,你每次归纳内容问你上面四个问题,放到对应文件夹中去

看起来,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分类方法但是 其实PARA 不只是简单把笔记分成四类,而是告诉你如何去让你去面对这个世界

PARA 的本质
#

对应我们每个人来说,无论是程序员、医生、护士、工程师,他都有自己需要专注的事业,这个事业我们会一直持续,有抱负的人会告诉自己自己要在这一行干出成绩,这个就是领域

一个人一直专注的目标, 这是一个短时间难以完成的目标,而且我们能从这个地方获得到成就

目标有了,接下来就是怎么去细分如何实现他,这个实现就叫做项目,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完成,而且一定是为了领域服务的

当然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,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额外的收获,就好比你学会搭建网站,在学习编码的过程中,顺便学习了运维知识,知道了如何运维网站,这个就是资源,虽然在你的目标上,这个对你没有用,但是将来有一天你会排上用场

随着你的逐渐积累,逐渐实现你的小项目,逐渐完成一个个你设定的领域,你的知识库会越来越大,这个时候你需要定时去将你已经完成的项目,或者不感兴趣的资源进行归档,在归档的过程中提炼你自己的理解,形成你自己真正的能力

总结
#

所以PARA 的本质就是为了一件事,让你专注于当前,不断提高你自己的行动力,不要想的多,而是立刻行动起来,在实践的过程中你逐渐成长,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

说了这么多,那如何在obsidian 中实践这套理论呢,理论上创建四个文件夹就好了,但是如何让领域包含项目,这里可以使用obsidian 中的标签多级系统的, 对于领域来说,就是一个A标签(#A), 对于A领域的B项目,对应标签就是 #A/B,我们可以在B项目中回溯到A领域,形成一个包含关系,而且B项目下面的子项目也可以继续嵌套

当然直接使用别人现成的插件就更好,我这里推荐使用LifeOS 插件,使用这个插件,能够让你从两个维度上面来不断整理总结你的知识系统,让你拥有第二个大脑,当然我目前也只是初步使用,期待接下来的继续实践 PARA ,让我的博客能够“开枝散叶”,不要断断续续

111 -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。

相关文章

Obsidian同步
·2 分钟
后端 软件 Obsidian
背景 # 官方提供了付费同步功能,只要一个月10刀,即可享受全平台同步,但是只能一个仓库,文件大小也有限制
用Obsidian和Hugo来搭建你的知识库和博客
·5 分钟
后端 软件 Obsidian
背景 # 之前介绍过,目前博客是使用Hugo搭建的(Hugo使用 ),只支持PC端使用,写博客工具只能用Github VSCode在线版本或者IDEA等编辑软件
Hugo 使用教程
·3 分钟
后端 软件
Hugo 使用教程
UML最佳实践
·2 分钟
后端 软件
最近面试的时候一个面试官指出了我对系统架构没有固定的认知,推荐我去好好学习一下UML这个语言,我花了几个小时在B站上看了UML这门课,下面是我对UML最佳实践的一点心得
Ubuntu16.04安装Tensorflow的CPU优化
·3 分钟
后端 软件
由于我的笔记本是农卡,没法安装CUDA加速,而且我的显卡只有2G显存,安装OpenCL费力不讨好,而且由于我有一个Google云的300美元的体验,所以可以在Google云上使用TPU来进行加速,所以我就干脆不安装显卡加速,但是Tensorflow提供了指令集优化,由于默认使用pip安装没有提供这个功能,所以只能手动编译安装
巧用Git钩子
·5 分钟
后端 软件 Git
以前听学长提过Git钩子,但是自己一直没有仔细了解过,记得我还写过一个github更新的Python包,现在想想其实用自带的钩子就能很好的完成